查看原文
其他

用行星发动机推动中国科幻电影市场【星海日志】

星海一笑 小科幻 2020-09-02


用行星发动机推动中国科幻电影市场文/星海一笑


过完年,一回到工作城市就干了两件事:二刷电影《流浪地球》和下单买《火星孤儿》,我将之归结为科幻习惯。在这个科幻电影大火的春节,我这个习惯就显得有点高大上了,说这个的意思是,以前这种习惯很少被人理解。

首先说说观影感受,我在两个地方流泪了,一个是韩朵朵全球广播后,一部分车辆掉头逆行驰援,一个是刘培强最后和儿子的对话,两个地方都饱含着孤勇的英雄主义,它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最强的音符,值得为之动情流泪,尤其后一幕不但有英雄主义还有父子深情,更有着向大刘的另一部作品《全频带阻塞干扰》中“万年风雪”号空间站撞击太阳致敬的影子,这个高潮,是刘氏科幻美学的极致体现,也算是圆了科幻迷的一个小梦想,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全频带阻塞干扰》是注定无缘大荧幕的。

做为一部重工业远未来科幻电影,我最担心的是视效,但看到预告片里行星发动机出现的那一刻,我已经放心了,终于有中国导演敢于硬刚完全不存在的科幻设定,这点要给郭帆导演点赞。整部剧的视觉呈现都是很有质感,近景和背景结合的很好,没有突兀感和跳脱感。这都得益于专业的服装道具定制,内景搭建和后期的特效处理。这部电影前期大量的概念设定,估计是那些拍惯了古装片中国导演的噩梦,但正是这些认真细致的前期工作,才能保证科幻片的细节呈现不会出现失误,才能保证人物的行为动机不会出现无说服力的现象。

剧情方面是在原著大背景下,重新做了人物和剧情设定,集中在地球靠近木星,导致地球发动机停转这一危机事件,故事分为天上(领航者空间站)和地上(CN171-11小分队)两条线。我重点想说说地上这条线,其实地上这条线是个组队的过程,刘启偷车出行遇到CN171-11小分队征调,执行杭州发动机重启任务失败后,又遇上李一一,接着执行苏拉威西发动机的启动任务,这时组队完成,最后就是完成点燃木星的大任务,这是美式电影套路,但过程和结果又是反套路的,组队过程中,像刘启的姥爷韩子昂该挂就挂掉,苏拉威西发动机不是小分队重启的,而是由饱和式救援的其他小分队完成的,春节十二响改进版不是小分队独立完成的,而是号召各国救援小分队协同完成,最终的结果是天地通力合作完成的。这里没有一个孤身英雄,所有的伟大都是因为团队,是因为一个个不知名的应援者们,这让我想到这片土地上这个民族的属性,坚韧和大多数人的无私奉献,这才使得影片有着不同于美式电影的叙事方式,也使得中国精神有机地融入了末日科幻题材电影里不显尴尬。

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基建狂魔民族:太阳有十个,太热,就射下多的九个;天破了就炼石补上;门前有座山碍事,就把山挖开;北方游牧民侵扰,就修条长城,而且要延绵万里;电力不足,就在这颗星球第三长的江上,筑坝发电。而延伸到这部影片就是:太阳要爆了,我们要带着地球一起走,故土没有土怎么能称为故土呢,这是种一脉相承的中国情怀。同时影片还贯穿着一个中国情怀:回家。无论走多远,家永远是最深的牵挂,因为家,小分队队长王磊克服万难,奔向杭州发动机,那里有他的老婆孩子,因为家,刘培强义无反顾放弃生的希望,他明白没有了地球,就再也回不去家。这种情怀被观众吸收,就会产生很强的精神共鸣,这也是这部影片能够如此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抛开目前那些纷纷扰扰的解析、碰瓷、带节奏,《流浪地球》依托大刘的世界观讲述了一个中国化的末日救援故事,以目前的票房(向50亿挺进)和炸裂口碑(刷屏央视),它成功开启了中国硬科幻电影之路,也扫除了因《三体》折戟的中国科幻影视市场的阴霾,可以说《流浪地球》用它那气势磅礴的一万座行星发动机推动了中国科幻电影市场前行,我们希望也必将看到更多经典科幻作品呈现荧幕,看到“流浪宇宙”,“三体宇宙”等等不断生长,探出新的枝桠,生出一个个瑰丽磅礴的未来故事。看到这些熟悉的文字跨越维度在我们面前鲜活起来,一个科幻迷们的“幸福时代”也即将到来。


最后推荐下我心目中适合影视化的大刘作品:

1、《球状闪电》,除开《三体》系列,大刘最为出色的核心科幻作品,人物和奇观呈现都很适合影视化,背景问题也比较好处理。

2、《中国太阳》,平凡小人物进入太空之路,现实与未来工程奇观的对接很有戏剧张力,我很期待王宝强和霍金的聊天。

3、《梦之海》,宇宙冰雕爱好者的地球之旅,光给地球造个冰环的点子,就足够让你走进电影院,这些有艺术爱好的外来者比起漫威那些动不动就要灭地球搞事情的反派要有意思多了。

4、《山》,一个登山爱好者一次特殊的登山之路,以及他遭遇的一个特别的文明讲述的文明史,故事套故事,高潮接高潮,影片名字我都想好了《攀登者》2——海水攀登者。




科幻爱好者制作海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